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罗仁福:贺CCAP三十周年华诞,致敬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

贺CCAP三十周年华诞,致敬引领我们前行的灯塔

 

作者:罗仁福(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2年我有幸成为CCAP(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成为CCAP新成员和张林秀老师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博士毕业后,我有幸继续留在CCAP,成为CCAP的研究人员。20多年岁月匆匆,在CCAP的培养下,我从一个学术青椒成为了CCAP的老队员。

 

      还记得1992年我大专毕业,毕业后我成为了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拿到了铁饭碗。当时我以为我这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中学当一个数学老师。但是我一个初中同学的选择让我知道我还有别的路可以走。那年我的那个初中同学在师范(小中专)毕业后,继续努力学习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了一个大学教师。因此我在当了7年中学教师后开始有继续学习考研究生的想法。幸运的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继续攻读河南大学的硕士。

 

      在硕士学习期间,和很多硕士同学一样,我也有继续攻读博士的念头。经过3年硕士学习,我通过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考试和面试,成为了CCAP的学生和新成员。当时面试的地点是在大屯路的917大楼。面试的老师有黄老师、张老师、徐老师和胡老师等。

 

      考虑到我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存在的短板,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到北京大学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补齐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短板,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在补齐我们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短板后,我们开始作为学生助理参加老师们的科研工作。其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开展调研和清理调研数据。在参与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相关的调研技巧以准确获取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还通过调研感性地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还给我们提供发现科学问题的机会。而通过实际参与调研数据的清理、我们开始尝试了解老师们设计调研问卷的逻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要这样问?问这些问题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以及在调研中问这个问题要怎么用?是作为研究中的因变量、关键自变量、其他控制变量还是作为工具变量用于我们的分析研究中?通过老师们对我们手把手的培训,我们也慢慢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个能独立带领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

 

 

      记得2006-2012年,张林秀老师、Scott、Loren和张晓波老师带着我们开展第一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治理预调研和实际调研。在这次预调研和实际调研中,通过学习老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我收获满满,让我有机会现场学习学术大咖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科学问题。基于预调研如何设计和完善调研问卷,以及如何有效组织和开展调研活动。在这次调研活动结束后,我开始参与调研数据的清理和分析工作,老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深深的影响了我。Scott在汽车和飞机上帮我们修改论文,张老师不仅要帮我们提炼科学问题,承担繁重的协调组织和后勤工作,还要关心我们这些学生。

 

      特别的,我也有幸参与了张老师,Scott和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老师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贫困农村儿童营养、健康和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使用随机干预实验的方法开展农村儿童营养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影响评估研究。基于上述工作,参与撰写的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交的政策报告得到国家领导批示。考虑到我缺乏国际交流经验和相关能力,特别的给我提供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新西兰怀卡托大学访学的机会。

 

      记得跟着黄老师参加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第三方评估工作的过程中,我从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影响评估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我学到了很多,第一次体会到了写作中什么叫准确表达,什么叫惜字如金。特别的,忘不了黄老师把我从地理所带到北大。您就是我们仰望的那一盏灯,我们希望能持续进步、努力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