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牛先芳:致敬CCAP——一份持续二十年的滋养

 

作者:牛先芳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毕业生

 

 

      当时受中国经济中心老师们的影响,我对成为大学教师满怀向往。顺着这个目标倒推,就觉得必须读到博士才行。但后来才发现,一方面自己的动机并不纯粹,另一方面基础也不够扎实,甚至对“做学术”究竟意味着什么都还很懵懂,于是最终中途选择离开学术界,踏入了工作岗位。

      但工作了以后,我才渐渐明白,只要投入的时间足够长,人总是能“开窍”的。因为在之后很长的工作时间里,我也时常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时不时会陷入“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干什么”的恍惚之中。

      虽然有很多师兄师姐不断点拨,但有些事真的只有自己真正“开窍”之后回头看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本来也挺能“卷”的缘故,我发现我所接触到的导师或者领导们,一个比一个拼。

      说到“卷”,首屈一指的必然是黄老师,他在我心中的“最卷排行榜”上始终稳居第一。紧随其后的还有中心的老师们、师兄师姐们。

      当时作为一个在科研路上完全找不到北的小白,看到导师神一般的每天从早工作到深夜,没有周末、几乎全年无休,仿佛可以不用吃饭睡觉,简直惊为天人,内心充满了崇拜。但再回头看看自己,完全不知道做到那个程度得有多大的能量和决心,想着想着就默默打起了退堂鼓。

      后来在工作之后,我也体验过一段特别卷的时期,也曾全年无休、从醒了开始忙到凌晨一两点。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能如此全身心投入,大部分真的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没有这份热爱,的确很难持续做出这样的付出。

     而黄老师,至少从2004年我知道他的时候起,直到现在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投入状态,热爱工作到发光,实在令人由衷敬佩。

 

 

      我的学术回忆就写这么多吧,毕竟所学有限。接下来,聊聊好吃的。

     CCAP旁边有一家小餐馆,可以点菜。那时经常和同学一起去吃,至今还记得智华勇同学不怎么吃菜,但能配三碗米饭的“壮举”。

      说到吃,就想起在山东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一进入山东,端上来的每道菜都配有大量切碎的葱和蒜。作为一个从小不吃葱蒜的人,在山东真是被“摁头”改习惯——因为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一点点挑出去,等我挑完,菜早就被大家吃光了。不过必须承认,山东本地的葱蒜确实挺香。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当年出差时的一件奇事。大概是为了表示重视,村里特意把我们安排在了村办工厂(注意:那是一家烟花爆竹厂)做访谈。工厂门口有一排平房,我们被分在不同办公室进行访谈。正聊着,我突然看见中心文静的美女师姐甩着她那纤细的长腿,以风火轮般的速度从门前一闪而过。我还在纳闷师姐怎么了,接着就有村里人跑进来通知:烟花厂着火了,快撤!好家伙,我们一群人赶紧跑上旁边的小山头,远远看着厂里不少人拖着箱子、抱着衣物往外冲(虽然后来证实是虚惊一场,但师姐那动若脱兔、跑出猛虎在后要吃了她的气势实在令人难忘)。

      再回到吃的话题。还记得有一次去忘了哪里调研,当地为了表达热情,特意带我们去山上吃了一堆奇奇怪怪的炸物,包括各种炸虫子。当年我还挺矫情的,因为害怕,一口没敢吃。但同行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们为了回应这份热情,带头吃了可能不少。结果当晚好像就有好几个人肠胃不适进了医院。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当时应该尝一尝——好歹也算“一起扛过枪,一起被放倒”的情谊了。

      虽然后来没有继续深耕学术,但在CCAP所积淀下的那份对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怀与专业素养,却始终跟随着我,默默影响着我的选择。

      在当时做投资思考投资方向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偏向那些为偏远地区搭建在线教育基础设施的项目,希望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递出去。今年夏天,在云南大理的村庄里,农户家中的电视上正播放着我们当年投资参与建设的内容;在许多偏远地区,我们的公益课堂也正是借助这些教育基础设施,将知识送达每一个角落。那些时刻,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自豪。

     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在一次代表前公司赴贵州参加会议时,意外地与Scott教授重逢。异乡遇故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份从CCAP传承而来的理解与洞察,也一直陪伴在我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中。今年,仍有创始人对我说:“接触过那么多投资界的人,但你是其中最懂我们企业做什么的。”说实话,每每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都不免有些汗颜——二十年过去了,当年那点“老家底”,竟还在为我“撑场子”。

     其实在中心快乐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最想感谢的还是,作为国内外农业经济学领域顶尖的研究机构,中心的老师和员工们切切实实扛起了实证研究的大旗,筹集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才能让当年还是学生的我们能深入田间地头获取一手数据,走访众多农业省份、农村和农户。这种“烧钱”又耗力的行动,其实是为我们带来了极其厚重的人生体验和宝贵的财富。

      老师们数十年来对“三农”问题持续、精深的研究,那份对农业、农村、农民真切的关怀与热爱,如阳光一般普照大地,也照亮我们每一个学生。无论后来是否仍在农业领域深耕,我们都因这段经历而更深刻地从“三农”视角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土地和我们的人民。

      感谢CCAP,感谢黄老师,也感谢所有曾在CCAP工作、学习过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