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廖文梅:润物无声深恩在 学术成长情意长

 

作者:廖文梅   江西农业大学 教授、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项目团队核心成员

 

 

      时光如水,岁月沉香。回首与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黄季焜教授团队结缘的十余个春秋,恍若看见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学术之路,更照亮心灵深处。这段历程,始于黄季焜教授的引领,成于CCAP团队的共助,不仅是科研的指导与引领,更是一段人生的对话,一种治学精神的传承,是人格力量的滋养。

      一、学问之道:黄老师的言传身教

      2012年的那个冬夜,CCAP办公室的灯光,至今仍清晰地闪烁在我的记忆深处。彼时已近子夜,万籁俱寂,黄季焜教授仍在会议室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变量内生性问题,他眼中跃动的,是对学术纯粹而炽热的热忱。当我讶异于这份深夜里的专注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我们的常态。” 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悄然落入我心田——原来真正的学术研究,从不是朝九晚五的刻板工作,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一种将学问刻进骨子里的执着与坚守。

      “学问之道,贵在求真”,这是黄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而他也始终以行动践行着这份信念。尤其是在2018年黄老师引领江农经管团队、2019 年我又有幸加入黄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团队后,更加深刻体会到这份“求真”的重量。黄老师带领我们深入江西革命老区、粮食主产区,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用真诚倾听农民心声。从靖安到武宁,从资溪到莲花,再到横峰、玉山、遂川、万安、安福等地,黄老师总是走在最前面,与农户攀谈时,会耐心引导我们捕捉政策落地的真实反馈。更难得的是,每到一处,黄老师都会结合当地实际,为我们拆解制度、政策与投资如何共同影响着农村经济转型的轨迹。这份扎根现实、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如春雨般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同行者的内心。

      在指导我们撰写国家基金申报书时,黄老师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常说:“写本子就像讲故事,要把研究的逻辑、价值和路径讲好、讲明白。”这句话看似朴素,却道破了学术表达的核心——一份优秀的申报书,不是生硬的概念堆砌,而是有脉络、有说服力的“学术叙事”。而这份 “讲好故事”的能力,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在长期文献积累、反复田野实践与持续思考打磨中,慢慢沉淀下来的学术素养。

 

 

      二、学术襟怀:CCAP的学术滋养

      在黄老师的引领与主持下,CCAP团队始终彰显着严谨务实、锐意进取的卓越学术风貌,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开放的团队氛围。回溯 2018年夏天的培训课程,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刘承芳、易红梅、罗仁福、王晓兵、解伟、盛誉等教授各施所长、倾囊相授,从计量分析的实用方法到田野调查的实践技巧,从学科理论的前沿动态到政策落地的深度解读,为我们系统性地搭建起完整的学术认知框架。老师们毫无保留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态度,以及对学术真理共同探索的开放胸襟,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一个优秀学术团队应有的格局与气象。不仅如此,为助力江农农经学科长远发展、帮扶青年教师快速成长,CCAP团队还专门开通了“江北专列”,为每位青年教师精准匹配 CCAP 的学术导师,搭建起一对一的指导桥梁,这份用心扶持,令人感念至深。

      在与 CCAP 团队老师们交流点滴,满是温暖与启发。王金霞教授无私分享调研数据、耐心指导选题,让我触摸到学术传承中的温度和力量;张林秀教授在南农校园散步时分享工作家庭平衡之道,教会我们学术之外的生活从容;在江西省彭泽县调研时,刘承芳教授深入田间、扎根实践的治学态度、为人亲和的师者风范,成为我最好的榜样;在与黄开兴、王悦等老师倾心交流中,总能感受到带暖意的学术解惑;林玉仙老师、高雅老师在工作中尽显高效与从容的专业素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2025年暑假,在北京大学的暑期课程中,我又有幸聆听了刘承芳、解伟、侯玲玲、黄开心、王悦等老师的授课,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用价值,再次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从知识传授到精神引领,CCAP 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身行动,诠释着“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也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珍贵的引路明灯。

 

 

      三、知行合一:学术理想的淬炼

      2025年讲座上,黄老师紧扣国家农业升级、粮食安全需求,拆解格局背后的实践路径,再次强调农业发展“二八格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我们看见:黄老师深耕农经领域的研究,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更是社会责任的重量。黄老师教的不仅仅是做研究的方法,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井冈山调研时,他指着山间层层台阶说:“研究要像爬台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持之以恒。”这句话完美诠释了他倡导的科研理念:既要脚踏实地调研,又要胸怀天下思考。

 

 

      四、登攀如歌:学科的成长与蜕变

      十余载时光荏苒,特别是近7年来,在黄老师和CCAP团队的悉心指导与鼎力支持下,我所在的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在专业培育、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博士点的成功获批、博士后流动站的正式建立,到国家一流专业的稳步建设;从科研项目的屡屡突破、省级重点高端智库的首批入选到学术团队的日益壮大;每一步都凝聚着黄老师的心血,每一程都伴随着CCAP团队的支持。

      于我个人而言,这段历程更是宝贵的成长契机,在黄老师及团队培养和指引下,我于2020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首批培养类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2年跻身农业农村部青年人才计划,2025年获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但比起这些可见的成果与荣誉,更让我珍视的,是黄老师与 CCAP 团队所传递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的调研态度、胸怀全局的学术视野、无私传承的师者担当,才是更为珍贵的财富。如今,我们这些受教者,也正将这份精神融入对学生的培养中,让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扎根田野的研究理念,形成生生不息的学术传承链。

 

 

      五、情缘如织:感恩与前行

      在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30周年,这一承载荣光与使命的重要时刻,回望与黄老师、CCAP团队相伴的十余年,若说最大的收获,从不是那些可量化的学术成果,而是融入血脉的治学态度。黄老师用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学术之路是寂寞的,但也是温暖的;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

      CCAP团队的协作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那种分工合作、互相支持的团队氛围,让我们明白:学术研究既需要个人的深入钻研,也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这种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每当我深夜伏案工作时,总会想起2012年CCAP的那盏灯。它不仅照亮了当时的会议室,更照亮了这些年的学术之路,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这盏灯,是关于求真务实的坚守,是关于学术初心的守望,是关于知识报国的信念。感恩黄老师的引领,感恩CCAP团队的同行!

      值此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30周年的荣光时刻,我们满怀敬意与期盼,向这片滋养无数农经人的沃土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这片学术沃土始终生机盎然,培育更多心怀“三农”、志在报国的优秀人才,让求真务实的精神薪火相传,让知识赋能农经的信念生生不息;更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的下一个30年,风华更盛、荣光永续,续写更多属于中国农业政策研究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