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杨国蕾:在CCAP,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写在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25/09/23 来源: CCAP
作者:杨国蕾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产业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17年毕业生
提笔数次,思绪万千,却不知如何落下第一笔。毕业八年,光阴荏苒,但博士生涯在CCAP度过的日日夜夜,却仿佛镌刻在生命里,历久弥新。在中心三十而立之际,那些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再次回到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初见:山巅之仰望,溪谷之知
三生有幸,能成为这片学术高地的一名学子。CCAP,于我而言,不仅是国内农经界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更是国际舞台上闪耀的中国标杆。这里汇聚着顶级的科学家、最卓越的团队和影响深远的成果。至今,我仍清晰记得面试时的场景,也是我与这座学术殿堂的第一次碰撞。
“为什么要读博?”黄季焜老师目光如炬。
我坦诚作答:“因为学了很多年,却发现连《经济研究》上的论文都看不懂,心里有些不服气。”
“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我能吃苦,韧性好。”
现在回想,这句“能吃苦”显得多么稚嫩。我所谓的吃苦,不过是深山溪谷里的一块顽石;而黄老师的坚韧,则是巍峨山巅上历经风雪的苍松。来到CCAP,第一课便是重新定义“勤勉”与“执着”。在CCAP,“勤勉”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日常。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以上,经常不吃午餐。我曾听老师们说起,黄老师因腰椎间盘突出,一度只能在办公室的钢丝床上躺着,与大家讨论研究。那张简陋的钢丝床,支撑起的不仅是他的身体,更是一个团队的信念和对“三农”事业的无限担当。
熔炉:三重淬炼,淬火成形
第一重淬炼,理论根基的洗礼。在燕园,与北大学子同堂竞技,压力扑面而来。印象中好像教材是哈佛等顶尖常青藤的原版,讲座上不乏诺奖级的学者。在这里,我曾经的一丝傲气被彻底碾碎,唯一的念头,便是祈祷能侥幸及格。在这里,有幸亲炙林毅夫、黄益平、姚洋、周其仁、朱家祥、巫和懋等诸位名师的风采。在这里,遇见了许多为理想与人类进步而奋斗的学者,而非汲汲于谋生的“职业人”。对真学术、真学者的敬畏之心,便是在那里深深扎下了根。
第二重淬炼,田野实践的磨砺。在CCAP,“数据为王”是铁律,而数据的背后,是深入田野的脚步和对真实世界的热忱。我永远忘不了参与“农村饮水工程评估”项目时的场景。任务下达,中心全体动员,那些早已是独当一面的年轻老师们,迅速集结。黄老师和张林秀老师如同总指挥,各位老师是领域工程师,高年级博士是施工队长,我们低年级学生则是施工员,林姐一个人撑起后勤保障。那段时间,会议经常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邮箱的宁静只属于凌晨两点到五点。这支高效、严谨、充满凝聚力的“田野调查军团”,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三重淬炼,严师指导下的精雕细琢。中心的节奏,由无数个不眠之夜构成。周六日工作是常态,晚上九点半离开已算轻松。很多时候,我将认真准备一个月左右的阶段成果在深夜十点发出,心想终于能喘口气。然而,往往在十一二点,黄老师批注满满或者一针见血的邮件便已躺在收件箱里,新一轮的思考与重构又开始了。起初,我欣喜于模型中那几颗代表“显著”的星星,便匆匆下笔,以为觅得了真理。黄老师会从底层数据画像、变量结构、被忽略的交互效应开始,层层剖析。几轮问询下来,那些看似闪亮的“星星”便黯然失色,原有的结论也随之坍塌。那597封邮件,是我与老师之间思想碰撞的记录,更是他对我这个学生不厌其烦、倾囊相授的见证。论文中的每一个模型、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这样周而复始的打磨中,从粗糙走向精确。
传承:从心怀敬畏到肩负责任
四年博士,我从一个见到黄老师就紧张到说不出话的脆弱学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研究人员。他教会我的,远不止研究方法。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何为真正的学者——那是对科研事业执着的热爱,是对“三农”问题高屋建瓴的洞察与抽丝剥茧的分析,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勤恳严谨做学问,潜心科研惠三农”的坚定信念。
这种精神,是CCAP的灵魂。正如钟甫宁老师所言,CCAP的价值在于其研究“不揣摩领导意图,不演绎现有政策”,而是以科学为基石,以数据为支撑,为国家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这需要极大的学术勇气和科学精神。而黄老师,正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他三十年不变的雄心与勤奋,不仅成就了自身的学术高峰,更庇护着一代代青年学者的成长,为整个农经领域输送着最宝贵的人才。
而立:星火不灭,吾辈前行
毕业八年,但CCAP赋予我的精神财富,已成为我一生取之不尽的宝藏。能成为黄老师的学生,能成为CCAP的一员,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它让我明白,做学问,既要敢于仰望星空,追逐学术前沿的璀璨;更要甘于脚踏实地,寻找中国问题的答案。如今,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的岗位上,我或许算不上耀眼的星辰,却愿做一颗踏实的火种,秉持着CCAP的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一份心,发一分光。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CCAP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农经领域,树立起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作为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我无比骄傲。谨以此文,献给我可亲可敬的恩师,献给团结奋进的CCAP团队,并祝愿中心在下一个三十年,继续引领方向,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