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10/24 来源:
2025 年 10 月 19 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联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CCAP成立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国际研讨会“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多国专家学者智慧,围绕发展中国家农村转型、发展与政策等相关议题开展深度研讨,通过分享前沿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农村发展政策创新、助力农业与农村快速、包容与可持续转型提供思想支撑。会议由 CCAP 学术委员会主任、斯坦福大学 Helen Farnsworth 讲席教授 Scott Rozelle 主持,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农业、低碳转型、小农户发展及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充分且深入的研讨。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6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展开深度研讨;云端更汇聚逾5000名参与者同步互动,现场思想交锋不断,气氛热烈。
首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教授以“Digital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Marketing Value and Rural Credit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in China”为题进行报告。黄老师通过无人机施药、农产品交易数字化系统和数字信贷三个案例,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在提高小农户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国当前农村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水平仍较低;数字技术创新在满足农民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并显著降低采用成本的前提下,有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销售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需要打破数据所有者与银行之间的数据壁垒;政府、发展机构和行业应更加关注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小农户,以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数字能力建设。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Frank Scrimgeour教授的报告主题是“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mall Island Nations”。他指出,南太平洋岛国“多海洋、少陆地”的特征及各岛周边广阔的专属经济区(EEZ)引发资源开发权与使用权争议,但近25年的相关文献仅257篇,且多集中于气候变化、产权等领域,农业相关研究较少。他呼吁经济学界积极参与太平洋岛国的研究,并加强与政策制定者对接。他建议培养太平洋岛国本土经济学家,优先保障已有项目的持续推进,潜在的研究方向包括传统农作物评估、渔业捕捞活动的资源存量监测与评估、气候援助及影响等。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神户大学Keijiro Otsuka教授做了题为“The Future of Small Farms in Asia”的报告。他指出,农场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随经济体发展阶段动态变化:在欠发达经济体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下,二者呈负相关;而在发达经济体中,生产转向资本密集型机械化,二者转为正相关。他预判小农场未来有两种情景:在“坏情景”下,小农场规模持续偏小、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比较优势消失、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并成为粮食进口国,从而加剧全球贫困和粮食安全问题。在“好情景”下,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农场采用机械替代劳动力并实现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弥补农业比较优势不足,最后实现较高的食物自给率、振兴农村经济,并向高价值农业转型。
菲律宾农业部原副部长、东南亚农业经济学家协会秘书长Mercedita Sombilla博士做了题为“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al Challenges of Philippine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Production Growth Trends”的报告。她指出,过去二十年菲律宾水稻和玉米产量稳步上升,显示了科技进步、基础设施改善与政策支持的成效。然而,增长放缓表明现有模式已接近极限,彰显了结构转型和创新的必要性。玉米和水稻产量变化与政策转折及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尽管政策干预带来了成效,其影响并不均衡且日益受到系统脆弱性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增长,菲律宾农业亟需结构转型:从投入驱动型增长转向结构转型、强化科研与农场衔接及区域技术推广、推动土地整合与合作化农业模式、完善价值链与出口导向、同时加强制度化监测机制以促进政策反馈。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教授做了题为“Low Carbon Transi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的报告。他指出,农食系统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关系土壤健康、水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他强调,推动农食系统低碳转型不仅有助于减排与生态修复,更能带动乡村发展、扩大就业、留住人才,实现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振兴目标。他建议,农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应加强跨部门政策协同,加强对营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领域的政策支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多赢型”技术研发与应用,引导和激励消费者低碳饮食。
最后,CCAP学术委员会主任、斯坦福大学Helen Farnsworth讲席教授Scott Rozelle教授以“From Farm to Off-farm to Factories to….. to WHERE IS CHINA GOING (In Ag/Industry/Service Sector)”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印证了“经济发展的铁律”,即农业就业人口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1990至2010年代,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使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增长。面向未来,在需求增长、劳动力老龄化、工资上涨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中国需思考:如何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由谁生产农产品以及应采用哪些技术?在工业领域,如何既巩固中等技能型产业的优势,又提升高技能产业的竞争力?他提出,中国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创业精神、完善物流体系与产业环境来积极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本次研讨会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农村发展政策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农业与农村转型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思想。

本站首页




